西方语境中的政治隐喻
发布日期:2023-03-19 14:41
文献泉源:Gerard J. Steen, W. Gudrun Reijnierse and Christian Burgers, "When Do Natural Language Metaphors Influence Reasoning? A Follow-up Study to Thibodeau and Boroditsky (2013)," PLoS One, Vol. 9, No. 12, 2014, p. e113536.作者简介:Gerard J. Steen,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语言流传、辩说和修辞教授;W.G. Reijnierse (Gudrun),荷兰拉德堡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助理教授;Christian Burgers,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社会科学与流传科学学院副教授1.研究基础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林林总总的政治隐喻,譬如将祖国比作母亲、将抗疫视为战争。通过将抽象的观点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政治隐喻可以更为高效、简练地通报信息,同时可以更好地触发情感共识。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政治隐喻可以干预受众的思维与认知,发生强大的政治流传效应。
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隐喻对受众的影响依赖于严格的前提条件,而且只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之内。本文与相关文献在西方语境下,犯罪往往被隐喻为"病毒"(virus)或"野兽"(beast)。这两个名词似乎包罗着不太一样的情感内核,那么这两种差别的隐喻会不会导致受众差别的政治偏好?有学者认为,病毒隐喻会引导受众思考犯罪的起源与扩散机制,进而更倾向于温和的社会革新与教育政策;而野兽隐喻会引导受众关注犯罪问题的严重形势和停止犯罪的须要性,进而更倾向于直接的强力执法政策。
这一看法获得了实验研究的支持,当被试阅读了将犯罪比作野兽(而非病毒)的质料后,其政策偏好确实变得更为强硬。但这些证据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实验设计中缺乏中立的对照组和前测设计,而且阅读质料中使用了许多支持隐喻的形貌。
这就使得被试的态度差异很难被完全归因于隐喻。为相识决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探究政治隐喻的实际作用,本文作者设计了更为完备的实验,而且得出了令人意外的效果。2. 研究设计本文作者一共设计了四项实验。
前两组实验凭据病毒隐喻、野兽隐喻、无隐喻和有无隐喻支持将被试分为六组,同时对被试的政策偏好举行了前测与后测。这是一种兼具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的尺度实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1是在荷兰用荷兰语举行的,而实验2是在美国用英语举行的,这是为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为了防止"预处置惩罚"对实验中处置惩罚效应的干预,后两组删去了前测,成为了单纯的被试间设计。凭据功效分析,作者在实验4中将样本扩大为967。
这意味着如果处置惩罚效应真实存在,那么作者将有极大的概率检测出这一效应。四项实验均通过线上系统收罗数据。在引导页面竣事后,被试会首先被要求填答有关政策偏好的题项(后两组实验跳过了这一环节),然后继续填答自己的意识形态、年事、性别、国籍、语言、教育水平和地理位置的信息。
随后系统举行自动分组,差别组此外被试获取到差别的质料并举行阅读。今后被试重新回覆有关政策偏好的题项。
实验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影响其判断的质料部门。在假设磨练之前,作者首先实验清除个体特质的影响。效果讲明意识形态、国籍、语言、教育水平在四项实验中都漫衍匀称,而性别和年事对个体政策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3. 研究效果作者首先磨练了政治隐喻的处置惩罚效应。
作者对差别政策的强硬水平举行打分,从而盘算出被试政策偏好的尺度化指标。统计效果显示,在前三项实验中,六祖被试的政策偏好相差无几。纵然在样本庞大的第四项实验中,也没有泛起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组间差异。与此同时,作者发现真正的显著性差异存在于前测与后测之间。
出于稳健性思量,作者将政策偏好指标更换为偏好强硬政策的人数,统计效果并没有改变。从这一效果来看,政治隐喻的实际作用很可能被学者夸大了。政治隐喻的处置惩罚效应作者接下来探究政治隐喻的详细机制。四项实验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被试回忆影响其判断的质料部门,这使得作者可以判断被试究竟有没有记着政治隐喻的观点("病毒"或"野兽")或政治隐喻中的意义(如"疾病"、"猛兽"等近义词)。
统计效果讲明,前测、隐喻、隐喻支持对隐喻观点影象的影响均不显著。隐喻与隐喻支持的交互显著影响隐喻观点,有隐喻支持时,病毒隐喻被更好的影象;但野兽隐喻没有这种情况。3(野兽框架/病毒框架/控制组) *2(正确/错误影象隐喻词) *2(前测/后测)多组比力效果,真正显著的只有前测/后测之间的主效应。
4.结论与探讨与前人的研究针锋相对,本文作者从始至终都没有观察到病毒/野兽隐喻的处置惩罚效应,这对政治隐喻的真实作用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一方面,实验中唯一显著的影响是前测/后测之间的主效应,它与隐喻无关也与有无隐喻支持无关。
这只能讲明,被试在阅读有关犯罪的质料后,其平均政策偏好更倾向于强制。这很可能是因为阅读质料强调了犯罪的突然增长。如果质料指出犯罪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恒久问题,也许被试会更倾向于温和的社会革新与教育政策。
另一方面,隐喻与支持隐喻的形貌确实存在交互效应,但并不会显著影响被试的政策偏好。这提醒研究者要越发关注政治隐喻中的调治效应和中介效应。推荐阅读:1 George Lakof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 Andrew Ortony,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 Jeffery Scott Mio, "Metaphor and Politics," Metaphor and Symbol, Vol. 12, No. 2, 1997, pp. 113-133.3 Nicholas Howe, "Metaphor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Vol. 3, No. 2, 1988, pp. 87-104.4 Patrick Wallis and Brigitte Nerlich, "Disease Metaphors in New Epidemics: The Uk Media Framing of the 2003 Sars Epidemic,"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 60, No. 11, 2005, pp. 2629-39.5 Paul H. Thibodeau and Lera Boroditsky, "Metaphors We Think With: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Reasoning," PloS one, Vol. 6, No. 2, 2011, pp. 1-11.注:编译对原文举行了较大删改,请读者朋侪自行对照。
特别鸣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心理与政治流传"念书会。编译:陆屹洲。
本文关键词:爱游戏体育,西方,语境,中的,政治,隐喻,文献,泉源,Gerard
本文来源:爱游戏体育-www.thedirectorshop.com
Copyright © 2003-2022 www.thedirectorshop.com. 爱游戏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ICP备35459921号-5